第一篇:历史的天空演讲稿
海燕,在历史的天空翱翔
(一)与海燕结缘
在苍茫的大海上,狂风卷集着乌云,历史的天空演讲稿。在乌云和大海之间,海燕像黑色的闪电,在高傲的飞翔……
前苏联伟大的作家高尔基的这首著名的散文诗《海燕》,塑造了大智大勇、搏风击浪的勇敢的海燕形象,是一篇鼓舞人们激情、坚定人们信念的檄文与颂歌,至今我还清晰地记得在语文课上朗诵这篇文章时,热血沸腾、情绪激昂的情景。
诗歌是一种能够让人始终保持敏捷思维,始终保持追求激情的文学形式。对于一名高中生而言,大学就如同诗歌之于诗歌爱好者的意义,神秘而令人向往。还记得进入大学校园后,我第一个报名参加的社团就是海燕诗社。
高考后的那个夏天,当我们的团支书把录取通知书送到我手上时,我是何等地激动,我被录取到华东石油学院——中国第一高等石油学府——我梦寐以求的大学。入学的第一个月里,各个社团在校园里到处张贴海报、宣传单,在新生宿舍楼前设立咨询点,都在紧锣密鼓地招兵买马。这些社团对刚入大学校门的新生充满了诱惑,但是谁知道有多少人报了名以后在社团中能坚持多久,或者报了名以后干脆就没有参加?谁又知道有多少人在社团中能够汲取营养、受到锻炼、发展成长,为将来的人生奠定素质基础呢?我第一个报名的是海燕诗社,受好奇心的驱使,后来还报了大学生通讯社(简称大通社),再后来还报了风华文学社。
大学的前两年,一方面由于在校学生会担任副主席,还兼校大学生自律委员会主任,另一方面由于基础课课业繁重,因此,海燕诗社的活动参加得很少。由于当时大通社比较活跃,所以这一时期参加大通社的活动较多一些,经常写一些“豆腐块”通讯在院报上发表。当时大通社社长是龚雪红(勘探85级),在大通社里共同战斗过的同仁还有尹长春(炼制86级)、王德钊、陈勇、刘铮(勘探87级)等人。值得自豪的一件事是1988年正值学校35周年校庆前夕,院报和大通社联合派出十大学生记者奔赴祖国各地,到石油石化企业采访校友,受几位同仁的推荐,我有幸被选中并理所当然地被派往大庆油田。这一年的暑假,我采访了优秀校友、后来被命名为 “新时期铁人”(1997年命名)的王启民(地质57级),并以《辛勤劳作三十年,硕果累累多贡献》为题发表在1990年《石油大学报》的第四期校友总会专号上。王启民当时任大庆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副总地质师,现在我们正坐在大庆油田办公大楼同一层的办公室中为大庆油田的新时期会战而努力工作着。
作为海燕诗社的社员,我参加的第一次活动是从青岛军训回来以后由校学生会社团部举办的迎新生联欢会。当时我是海燕诗社方队中的一员,我还朗诵了在军训期间写的一首诗《绿色的魅力》,这首诗后来还获得了“绿色营地”征文二等奖。再后来的两年时间里,我基本上没有参加过海燕诗社的活动。但是因为任校学生会副主席,主管社团部,同时也因为对诗歌的热爱,所以更加关注海燕诗社的活动,更加关注《海燕诗刊》。
大三以后,我担任了《海燕诗刊》的副主编,按照现今社会上的分类,这属于技术职务。从这时起,参加海燕诗社的活动便多了起来。诗社的活动是丰富多彩的,我们经常举办诗歌朗诵会、诗歌研讨会、诗歌展览和演讲会等活动。我们在长廊里举办了“星星雨”现代诗歌展览,主要展览了校园诗坛中现代派先锋派诗歌的代表作品,目的在于向大学生介绍和展示现代派先锋派诗歌。我们还在一教楼举办了一次海燕诗歌展览,我记得其中有一首储87-2班张文东写给毕业生的诗:《到大西北去》。
海燕诗社和风化文学社还经常联合举办演讲会。那时的演讲都是在会前写好演讲稿背下来,然后到会上再加上表情和动作,实质上是一种背诵会,或者干脆就是朗诵会,因为有的人还带着稿子上台。在一次演讲会上,当时还是大一新生的潘印惠(储运89级)怕背不下来,就将稿子带到了台上,但又不好意思明面看,于是拿在手里,放在讲台下面偷偷地看。讲着讲着,一不小心,失手把演讲稿掉在了地上,这位来自四川的小姑娘很有胆量,她大大方方地将稿子捡起来说:“大家看到我紧张了吧?把稿子都掉在地上了,那好,下面我不用稿子讲了”。那天她后来脱稿讲,发挥得很好,博得了大家阵阵掌声。也就是在那次演讲会上,我们开始提倡无稿演讲,开创了校园演讲的新风。
诗歌创作研讨会或者座谈会是经常举办的,有时范围大一点就张贴海报告知时间地点,感兴趣的同学都可以参加,有时范围小一点就通知部分诗歌骨干参加。在第14期《海燕诗刊》发行式上,我做了题为《驾驭诗之犁》的发言,讲了“研究”对于诗歌创作的意义:“‘研究’是带有学术性的字眼,我提倡在诗歌活动中增加一点学术气氛……在这期《海燕》的作者群中,据我所知,高柳、钟小坡、墨友、潘印惠、也野和亦凡等人的学术气氛就很浓厚。他们经常在一起讨论关于诗歌的问题,有时候带着一个共同的问题,各自分头去探求答案,然后再聚到一起交流探讨。正是这样,所以他们才在诗歌的田地里取得了很快的进展”。
在大三、大四的时候,我们几位热爱诗歌的人形成了一种自觉不自觉的习惯,会经常提前下晚自习或者在学习轻松的时候干脆不去上晚自习,我们或聚在学二楼东侧的两间办公室,或坐在晚风中的操场上,或漫步在荟萃湖畔,我们或谈诗,或交流哲学,或聊人生,或话友情……几个人虽说是校园诗坛主力,但我们却经常聚在风华文学社的办公室,因为当时陈璞(采油88级)是风华文学社的社长,我也在风华文学社任了一个副社长。我还为《风华文集》做了三期的美编,设计了三期的封面和插图,好象是第十五期、十六期和第十七期吧。当时设计的封面是一个系列,两个是横版的,两个是竖版的,遗憾的是在校时只用上了三个,最后一个竖版的,参加工作以后用在了我的自印诗论集《鹅卵石》上。
对于读书或者对现代西方哲学思想的学习,我便是在这种聚会中取了一个捷径。我当时由于已经开始学习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对于这些毕业后会很有用处(因为我毕业后必定是要回大庆油田的,必定要从事我学习的专业)的课程,我是丝毫不敢怠慢的,因此读的课外书相对少了些。便是在这种聚会中,在与他们的交流和研讨中,将他们读书的精华与感受尽皆吸收过来,据为己有了。于是,尼采、萨特、叔本华、弗洛伊德、艾略特等等现当代西方哲学家、文学家的思想、理论、学说、作品等,全都成为我思想和知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多年以后我公布这件事情,不知道他们是不是会向我收取解读费之类的。
(二)那本叫作海燕的诗刊
在我任副主编时,《海燕诗刊》的主编是邵伟,钻井87级的,个子不高,头发很倔强,人很厚道,性格温和,诗歌功底深厚,编诗很敬业。他最擅长写乡土诗,在诗歌中他以极强的自然观念在小村的田头探研着新乡情主义哲学,通过现代的审美观念和表现手法来表达自己对乡土的哲学认识——人类对土地的图腾般的依恋。他当时很有成就的诗作有《垄上行》、《麦收季节》、《暮归》、《稻草人》、《冬天的故事》和《对红薯的遥远记忆》等。遗憾的是参加工作以后,由于工作的繁忙 ……此处隐藏8159个字……,在世界发展的潮流中,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树起了一座里程碑;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从此掀开了新的篇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迈上了新的征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正展现新的前景。
作为21世纪的学生我们为有这样的党这样的国家感到幸福。我们爱中国共产党,这是我们这个时代孩子的心声,但是真正的爱党和爱国不应该仅仅表现在漂亮的言辞中,而是应该表现在为祖国、为人民谋福利的行动中。我们作为新一代的青少年,又该怎样去做呢?有人说,19世纪是英国人的世纪,20世纪是美国人的世纪,而21世纪,就是我们中国人的世纪,“远去足音凝重,再创辉煌更撼心!”中国经过几十年来的艰苦建设,已取得了“乘长风,破万里浪”的迅猛发展。但我们不要忘记,我们仍然是个发展中国家,还有许许多多地方有待完善和发展,要想国家富强,就必须继续努力;而希望,就寄予在我们这一代人的身上。我们就该努力学习,树立远大的抱负和理想,将来有所作为,报效祖国。
而另一方面,我们还要崇尚科学,坚持真理。我们作为学生,更应该讲科学,树理想,用科学的人生观筑起防线! 让我们用知识加汗水,以满腔热情,拥抱新希望,迎接中国共产丆党建党90周年!历史告诉我们:跟党走,永远跟着中国共产丆党走是中国人民的惟一的正确选择!
同学们:让我们高兴五星红旗,高唱红色凯歌,稳坐在中国共产丆党这艘乘风破浪的飞船上向前!向前!!永远向前!!
第三篇:历史的天空
历史的天空
历史的波涛仍在人们心中翻涌,历史的天空仍在人们心中澄清,渐渐析出湛蓝,从而成了一片蓝色的天空。
文人诗
你披着发,走在汩罗江边,看着如血的残阳渐渐西沉,在夜晚,江风吹散你的孤寂,但吹不散你满腔的爱国之情。所以渔夫劝你说:“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而你却只会“哀民生之多艰。”于是你抱石带着满腔爱国热忱沉入江底。可千百年后,谁曾去拾取你撒落在汩罗江畔的叹息?谁又曾去要撷你遗落汩罗江畔的梦絮?但你却写就“逸响伟辞,卓绝一世”的篇章,绘出一片蓝色的天空,深邃而幽远。英雄泪
刘邦是帝王,而你是英雄,所以你让易安“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望着滚滚的乌江水映着残阳,虞姬粉颈迸出的鲜血,你泪下,吟着“虞兮虞兮奈若何。”乌骓也随之悲鸣??
你的泪浸染出一片蓝色的天空,温婉而多情。
女子风
女子是一阵风。有一个女子在国破家亡中用生命保护着一堆蘸满清泪的金石;有一个女子在秋风秋雨愁煞人中高举着抗争的大旗;有一个女子在黄沙万里衰草连天里背负着美丽远走大漠;有一个女子担负起男儿的重担,如同日月统御天下黎民,最后以一块无字碑来述无限风华。
这阵风写满了幽怨、悲愤与顽强。看似如莲萼般柔弱,却能横扫一方。她们用柔美的水袖舞出一段遒劲的灵魂。
“休言女子非英物,夜夜龙泉壁上鸣。”她们舞出一片蓝色的天空,柔美而坚毅,正是那种历史天空所透析的蓝。
??
历史就是一片蓝色的天空,显出无限的生机。深邃、幽远、多情、坚毅织成那一片湛蓝的天空。
千百年后还有人听到屈子在吟着: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还有人感叹:“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还有人振臂高呼:“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一片蓝得深邃的天空在人们心中沉淀??
第四篇:仰望历史的天空
仰望历史的天空——观电影《建国大业》有感
很庆幸能够欣赏到一部如此精致且唯美的电影。
庄严,安宁,厚重,气势浩然。如果可以用这样的一些词汇来形容一部影片的话,我想,唯有《建国大业》,可以配有此殊荣了。对于此片,历久以来,其实我早有耳闻。在未观此片之前,我便惊讶于她,竟可以号集如此多的明星大腕,来共同饰演。也因此曾担心于她,会被媒体和娱乐过于炒作,而成为一盘食之无味的鸡肋。总的说来,对于此片,我并没有更加良好与直观的印象,甚至还可能因为受到一些评论的影响,而对其抱有一种不屑和偏视的态度。然而,当我真正平心静气地来到她的面前,近距离的触碰,感悟,了解了她的时候,我才发现,原来从见到她一开始,我已经被她深深的吸引和震撼了。
这是一部历史纪实片。她所纪录的年代并不是很长,剪切的,只是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这短短5年的时光。然而就是这短短的5年,却又是极其重要的,因为它决定了一个国家在命运的十字路口上,何去何从。
纪录的时间虽然短暂,但其中的政治斗争却错综复杂,要想清晰地再现历史与历史人物的风采,是极其不易的。而《建国大业》此部影片,却为我们营造了一片真实而富有人文主义色彩的历史的天空。
观赏此片,令人印象最为深刻的,莫过于鲜明的对比色彩。共产党,国民党,民主党派。苏联和美国。战争的残酷,家庭的温馨。黑暗的现实,光明的希望。这些元素化作点点符号,穿插于整部影片之中。对立排斥,却又息息相依。而这些,却恰好给予我一种强烈的思想感觉,让我能够直面逝去的历史,以及现在的人生。不唯如此,此片所坚持的价值观念与政治形态是我最为欣赏的。她仿佛站在一个跳跃的时空,用极其客观的视角来看待政治与战争。随着她的脚步,我能够看到,一个被还原的真实的中国。
穿越时光的浩淼,仰望历史的天空。唯有如此,才能坚定我们足下的脚步。
2014.10.5
第五篇:《历史的天空》读后感
《历史的天空》读后感
读完《历史的天空》这本书,我联想到现在的“中国梦、胜利梦”。“中国梦”可以具体化为“我为城里人:数亿中国农民之梦”、“安居乐业梦”、“生活的社会保障梦”、“公共服务梦”、“生态环境优美和家庭平安梦”、“精神生活之梦”等六个民众个人愿望、精神诉求与祖国繁荣昌盛、社会和谐稳定相结合的梦。
中国梦是个人的,是国家的,更是民族的,中国梦的本质内涵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社会和谐。 每个人都有理想和追求,都有自己的梦想,而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社会和谐才是我们每个中国人的“中国梦”。如何把个人的梦想汇集形成我们的共同呢?作为一名基层党员,那就是立足本职岗位,一步一个脚印,干一行爱一行,履职尽责,每个人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就是实现“中国梦”和“胜利梦”的一部分。要实现这个“中国梦、胜利梦”就离不开广大党员的带头作用。党员的一言一行都在职工的眼中。
工作在基层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很多困难,但每一份苦、难和磨砺都是对党员成长的一份财富和资本。基层岗位,面对的是更多的琐碎事情,但无论大小,都要沉下心来,踏实
肯干,从眼前的小事做起。
每名党员和我们的国家、我们的党深深连在一起,努力完成好党组织交给的工作,不仅是在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也是在为“中国梦、胜利梦”的实现贡献了自己的一点力量。在日常的工作生活中,轰轰烈烈的事迹不会经常有,但是平凡之中见伟大,自己要尽力做好身边的每一件小事,使自己无愧于国家、无愧于党,我想这才是一名共产党员应该做的事情。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