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实用范文

微课程设计方案(精品多篇)

时间:2025-01-15 11:10:10
微课程设计方案(精品多篇)[本文共9500字]

【概述】微课程设计方案(精品多篇)为的会员投稿推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微课程设计方案 篇一

主题名称

时间介词in , on , at趣学巧记

选题意图

时间介词是英语学习过程中的一个重点,但内容分散在不同的课时。本微课旨在帮学生归纳知识点,理清思维。

内容来源

教科版广州新课标。

适用对象

四年级学生

教学目标

通过朗朗上课的诗歌形式,让学生正确使用时间介词in ,on, at

教学用途

□课前预 □√课后辅导 □其他

布置学生课后观摩微课,并完成练

知识类型

√理论讲授型 □推理演算型 □技能训练型 □实验操作型

□答疑解惑型 □情感感悟型 □其他

制作方式(可多选)

□拍摄 □√录屏 □√演示文稿 □动画 □其他

预计时间

7分钟左右

微课程设计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

1、lead in(15秒)

同学,学完Module 2$3,你是否能正确运用时间介词呢?今天和老师一起学吧!

2、Prestenation

(一)初步感知时间介词

《Q版三国》中,刘、关、张是可爱的三兄弟,而英语时间介词中也有三兄弟。Children,Let’s learn together.

▲First,Read and think.下面句子中,你能找到时间介词3兄弟的特点吗?

1.I usually go running in the afternoon。

2.We have two PE lessons on Tuesday。

3.I go to bed at 10:00.

(二)逐一分辨in, on, at

▲ in,on, at 就是时间三兄弟,他们相近,但不相同。下面我们来逐一认识吧

1、。Teachers’ Day is in September.

2、。I have classes in the morning.

3 。I take exercise in the afternoon.

4、。I do my homework in the evening.

▲in 兄弟的特点是什么呢?它与“较长的时间有关,:可以归纳为:,掌管“月、上、下、晚|”。我们以歌谣的形式读出来吧: 你也试试吧!

▲ 老大是in,老二呢?

(1)We have PE lessons on Tuesday.

(2)I watch TV on Saturday evening

▲on 兄弟性格鲜明,跟“天(day)”有关。简单归纳为: on是老二,掌管“天、某天的上、下、晚” 。

▲最后,我们一起来看看“at”老弟吧:

1.I get up at seven.

2.I have breakfast at 7:30.

3.I see a film at noon

At seven, at 7:30是”时间的点”,at noon,呢?它是固定搭配,我们学过的还有at night.归纳为:at 掌管“点”,

还有“at noon, at night”两个好朋友。

3、Sum up

1.in是老大,

掌管“月、上、下、晚|”

2、on是老二,

掌管“天、某天的上、下、晚”

3.at 是三弟,掌管“点”,

还有“at noon, at night”

两个好朋友。

4、Practice

。1.We have an art lesson ____Thursday.

2.My birthday is _______August.

3.What do you often do ___Sunday evening ?

4.I do my homework ____ six after school.

5、I never do my homework _____night

6.Do you usually go running ___the morning?

微课程设计方案 篇二

一、学习目标

该微课程用于课前学习,能有效解决本节课重难点。通过视频学习以及任务单的引导,认识三原色和间色。

二、学习资源

相关资源:红黄蓝三色颜料、水粉笔、笔洗、白纸。

三、学习方法

观看微视频前:准备好学习用具。

观看微视频中:通过听、看故事,认真观察思考三原色调配后的变化。

观看微视频后:发挥想象力,用三原色和间色巧妙搭配,画一幅漂亮的画。

四、学习任务

(提示:请将要求学生完成的任务、测验或思考题列在此处)

1、观察思考:红黄蓝三种颜色,两两相互调和后会变出什么颜色?

2、记住三原色和间色。

3、练习三原色的调配,调出绿色、橙色、紫色、黑色。

六、后续学习预告(可选):

尝试用三原色和间色的运用,画一幅自己喜欢的画。

七、学习困惑

(提示:此处由学生填写)

主题名称:魔幻的颜色

选题意图

本课是学生接触到的第一节色彩知识课。三原色的调配可以产生新的颜色,抽象的色彩知识学习乏味也不容易识记。

通过三个好朋友:小红、小黄和小蓝的故事,学生在听故事、观察故事的过程中知道了三原色和间色。微课程形式活泼、形象生动,枯燥的理论学习一下子变得快乐了。

适用对象:美术 小学

教学目标

1、认识三原色,知道三原色调配后的变化。

2、会用三原色调配出间色。

教学用途

□课前预习□课中讲解或活动 □课后辅导 □其他

该微课程放置于课前预习,能有效解决本节课难点。通过视频学习和任务单的'引导,认识三原色和间色,并且会调配出间色,提高学习的乐趣。

知识类型

□理论讲授型 □推理演算型 □技能训练型 □实验操作型

□答疑解惑型 □情感感悟型 □其他

制作方式(可多选)

□拍摄 □录屏 □演示文稿 □ ……此处隐藏5557个字……多形状奇特,色泽瑰丽,纹饰美观,质地坚韧,具有观赏、收藏价值。如我国古代著名的四大名石灵璧石、太湖石、英石、昆石等(展示图例)

(2)提问:你知道清朝乾隆曾经为哪种奇石亲笔题写了“天下第一石”吗?

“发现之旅”——探寻灵璧石的成因、种类及其审美特征。

(灵璧石的成因很复杂,这里只概括了主要原因;灵璧石的种类也很多,只能选择几个典型石种稍作讲解;灵璧石的'审美特征更是牵涉到许多美学概念。本微课主要任务是把学生引领到赏石文化的门前,学生还需自己迈进门槛,做进一步探究,并解决老师提出的问题。)

(3)奇石的命名

先举例说明命名的方法,再请学生尝试为奇石命名。

(4)小结:

灵璧石之美:美在自然,美在质朴,美在含蓄。

三、课后拓展:

赏石文化历史悠久,自古以来,流传着许多帝王将相、文人雅士爱石、藏石的故事,如“米芾拜石”、南唐后主李煜不爱江山爱美石的传说等等。

如今,赏石逐渐成为国际潮流。除了灵璧石,还有许多著名的石种,请同学们通过自主探究,获得更多的赏石知识。

思考:你对赏石文化有没有自己的见解呢?

希望同学们在课外继续探索大自然馈赠我们的奇美,请参考中国灵璧石网。

(通过欲扬先抑的方法,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并提供相关网站,作有效引领。)

测试题:

1、奇石又称(ABCD),是指不事雕琢、具有自然美感的石头,大多形状奇特,色泽瑰丽,纹饰美观,质地坚韧,具有观赏、收藏价值。

A、观赏石 B、巧石 C、石玩 D、雅石

2、我国古代著名的四大名石是灵璧石、(AD)、昆石。

A、太湖石 B、雨花石 C、大化石 D、英石

3、清朝乾隆曾经为(A)亲笔题写了“天下第一石”。

A、灵璧石 B、太湖石 C、英石 D、昆石

4、灵璧石种类很多,主要有(AC)、五彩灵璧、白灵璧等。

A、磬石B、吕梁石C、龙鳞石D、菊花石

5、灵璧石的审美特征主要体现在形、(ABCD)等方面。

A、声 B、色 C、质 D、纹。

进阶练习:

1、搜集1—2首描写、评价灵璧石的诗词。

2、搜集1—2个历史名人与灵璧石的小故事。

3、通过自主探究,了解其它观赏性奇石。

微课程设计方案 篇九

一、教学目的

1、通过节奏训练,掌握延音线的运用,切分音节奏型

2、通过学习能够准确找到切分节奏型,并且正确视唱。

二、教学重难点

延音线的灵活运用,切分音节奏型

三、教学准备

节奏型、示意图

四、教学过程

1、导入:大家看这个谱子,音符上面是一条向上或向

下弯曲的弧线,这个弧线叫什么?有什作用?

2、新课

(1)这个符号叫作延音线,乐谱标记符号之一。其作用是:将两个或两个以上具有相同音高的音符相连。那么拍值等于所有这些音符的总和。

看实例:这个1上面的线就叫延音线,这个1的音要连续演唱唱四拍。

(2)下面咱们看这个谱子5 6 6请同学们为这个乐谱划上拍子,自己打拍子视唱一遍。

如果把中间相同的音6用延音线连起来,又该怎么划拍子?请同学们试一下划出拍子来。

(3)同学们划的拍子看和我一样吗?

怎么打拍子?请跟我打一下(老师示范)。

这个音在一小节内书写的时候也会变化为:

(4)总结

切分音是旋律在进行当中,由于音乐的需要,

音符的强拍和弱拍发生了变化,而出现的节奏变化。比如:一个音在弱拍时开始,而且延续到后面的强音的地方,打破了正常的强弱规律,使原来的强弱关系颠倒了,这种音形叫“切分音”。

其形成的格式如下:

①弱拍音延续到强拍位置;

②休止强拍位置;

③弱拍音改为强拍。

(5)拓展:请同学们在歌曲《凤阳花鼓》谱子中找出切分节奏,并打节奏正确演唱。

五、本节教学小结

通过本节我们学习掌握了一种新的节奏类型,节奏是一个音乐的灵魂,把握好节奏就能更进一步了用音乐来表达自己的感受!

微课程设计方案 篇十

教学目标:

1、认识唢呐。了解其起源、结构、音色特点。

2、欣赏唢呐演奏的著名乐曲。

教学过程:

一、简介

唢呐,波斯语名称为surna,是中华民族吹管乐器的一种。由波斯传入(Surna音译),在西晋时期的新疆克孜尔石窟寺的壁画中就已经出现了唢呐演奏的绘画,最晚在16世纪就在中国的民间流传了。

二、起源

唢呐大约在公元三世纪在中国出现,新疆拜城克孜尔石窟第38窟中的伎乐壁画已有吹奏唢呐形象。在700多年前的金、元时代,传到中国中原地区。

三、发展

唢呐是中国历史悠久、流行广泛、技巧丰富、表现力较强的民间吹管乐器。它发音开朗豪放,高亢嘹亮,刚中有柔,柔中有刚,深受广大人民喜爱和欢迎的民族乐器之一,广泛应用于民间的婚、丧、嫁、娶、礼、乐、典、祭及秧歌会等仪式伴奏。

四、音域音色传统唢呐的管身一共有八个孔,分别由右手的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指,以及左手的大拇指、食指、中指、无名指来按(惯用手不同者可换左右),以控制音高。发音的方式,是由嘴巴含住芦苇制的哨子(亦即簧片),用力吹气使之振动发声,经过木头管身以及金属碗的振动及扩音,成为唢呐发出来的声音。

五、民间唢呐

人们婚丧嫁娶,操办红白喜事的礼仪由来已久,早成为民间传统的一大习俗,尤其在农村广为盛行。那些陈旧的仪式,古老的民情,不知延续了多少年,让人追忆起来,仿佛就在昨天。

六、《百鸟朝凤》分析。

乐曲开始,唢呐奏出舒展优美而富有歌唱性的前奏,其中排比性的短小乐句和悠长的乐句,如同对歌一样交替应答,形成逗趣诙谐的音乐,非常富有生活情趣:

前奏之后,唢呐先吹出一段热情欢快的旋律,渲染出热闹的气氛,而后在固定曲调伴奏下,奏出百鸟鸣叫的段落,全曲正是以热情欢快的旋律和百鸟鸣叫两个乐段作基础,进行循环变化、反复再现,前后总共反复再现六次。百鸟鸣叫时而悠扬,时而短促,时而明亮,时而暗淡,把百鸟啼鸣刻画得淋漓尽致、惟妙惟肖,呈现出一幅百鸟闹春图和大自然万物争荣的繁茂景象。 唢呐是耗气量很大的吹管乐器,在《百鸟朝凤》的华彩乐句段落,唢呐在高音区内快速双吐演奏和幅度循环换气方法,把乐曲推向激动人心的高潮。华彩乐句中频频出现的长音,奔腾激荡,一泻千里,听众听不出演奏者的悄悄换气,以为是不透气的一气呵成。高潮过后是快速的尾声,再次出现百鸟争鸣的热烈景象。乐曲在高亢迅捷的演奏中有了一个完美的结束。

你也可以在搜索更多本站小编为你整理的其他微课程设计方案(精品多篇)范文。

《微课程设计方案(精品多篇)[本文共9500字].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